close

傳統財務的觀念,建立在有效率的市場上
在那個世界裡我們理性、客觀、邏輯縝密而且懂得如何規避風險
市場上也不會有投機的策略行為

但到了90年代末情況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我們甚至不得不承認自己都有一點「非理性繁榮」的自我膨脹

MorningStar 報導,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人類決策的關鍵所在
發現我們的行為常常不合理,並一貫以不理智的方式來做決定
此一研究套用在投資者身上,使得「行為金融學」
(behavioral finance) 為之誕生

「行為金融學」自
20世紀的80年代崛起,此研究已存在有一段時日
近日因高科技面臨泡沫化之危機,使得這門學問再度被世人注意
從相關研究裡顯示,投資者事實上都偏向情緒化、主觀、不自量力和短視近利
而當一大群投資者都具有此種特性時,科技或房市的泡沫化也就隨之產生
股市裡常見的「一月效應」
(January effect)更能應證了此種研究說法

當然,還是有些聰明的投資者是可以從這樣的行為裡獲利的
像美國股神
Warren Buffett(巴菲特)、國際金融炒手George Soros(索羅斯)
以及基金界名人Bill Miller在操作上始終領先市場

但身為小散戶的我們,如果不是個萬事神準的股市達人
那麼以下五個投資者最常犯的錯誤或許可供參考以示警惕

一、堅持己見:
堅持己見的投資人通常偏愛公司股票多於國際性的投資
根據全球最大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
Hewitt Associates指出
公司股票是持有退休帳戶的投資者最大標的,幾乎佔了投資組合的
1/4
投資人有可能因此錯過了投資組合多樣化可以降低風險的潛在好處

二、感性多於理性

人們通常失去的心痛感覺大於他們贏的勝利感
而這種失敗的後悔左右著投資者的情緒
使得他們對已看壞的投資目標仍緊抱不放,希望總有一天行情回溫
而有潛力的又因害怕回檔而一旦有獲利即迅速獲利了結,現金落袋為安
對於仍有潛力的股票和基金,投資人總是急於脫手

 
三、大頭症
不管是駕駛或是投資方面,大多數的人(雖然男多於女)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要來的聰明
但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才智並沒有在平均水準之上
這種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評價,往往讓人不知不覺中負擔了較高的費用和稅金

四、短視近利:
投資者很容易把投資和自己的銀行帳戶當成兩回事來看
急於獲利將會使投資人一昧追高,而且錯殺賣點
如果你的戶頭和個人投資同時增加,你應該覺得警惕而不是自豪
因為這正是你投資組合不夠多元再加上風險已過多的徵兆

五、不懂儲蓄

一般人總是提倡賺多少花多少,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花得比較多
研究顯示,自從
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後,美國存款比率首次負面成長
於是美國兩大學合作研究出來叫做「
Save more tomorrow
SMarT」的行為金融學計畫方案
根據此一方案,在職者同意從加新的金額中挪用一部分到退休帳戶裡
在企業界實驗後,參與此一方案的人有
80%以上表示願意繼續
更值得一提的,在
4年內這些人平均的存款比率從3.5%攀升至13.6%

找出錯誤的行為可以邁向成功,試著將你的投資方向國際化一點
以及對沖基金公司的股票,以及制定出良好的策略和理性操作
或者規劃一個長期的投資方案,且盡量一年之內不要去查看太多次
大多數的人投資技巧不會差太多,所以盡量持有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以及量力而為
記住一點,你沒辦法控制你投資的報酬率,但你可以影響你所支付的費用和稅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dolo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